所属科目:
动物界 »
脊索动物门 »
两栖纲;Amphibian »
滑体亚纲 »
无尾目 »
参差型亚目 »
蛙科 »
名字:棘肛蛙
学名:Rana unculuanus
人气:0
喜欢:0
评论:0
特征:肛部上方有一极为显著之厚横肤棱,雄性尤甚;肤褶游离缘及肛口外围的疣粒排成环状,围绕肛口以及泄殖腔内壁有角质刺,刺的末端棕黑色,成倒钩状,有的黑色部分已脱落,越向泄殖腔处刺即越小,依次成纵行排列。背侧褶细窄,始自上眼睑后方而不与眼睑或颞褶相遇,该褶直达胯部,侧褶间相距较近。第四 、五蹠间仅远端微具蹼。
模式标本描述:体长76毫米,较肥硕;头宽略大于头长,呈三角形;吻长 、约为眼间距的两倍,吻棱明显 、斜达吻端,颊部向外倾斜;鼻孔恰在吻棱下方略近眼;头顶较平 、鼻间距大于眼间距;估摸不清晰,可略见其轮廓,位眼的后下方;舌大 、梨形,后端缺刻大锄骨齿发达,自内鼻孔内侧始 、斜达内鼻孔后端,而不相遇,上有齿6—7枚;瞳孔圆形 、黑色颞褶斜直,自眼后角达口角后方,颞褶与背侧褶等宽;背侧褶始自上眼睑后内侧与颞褶不相连,二侧褶间的距离较窄,约为体宽的1/3。
前肢较短弱;指端圆钝,指略扁平,第一指较第二指长,指长顺序为 3 、1 、4 、2;关节下瘤及内外掌突均发达,第一指的最大。后肢发达,进副关节前达吻端,腿全长约为体长的1.7,胫长略超过体长的1/2,胫宽为胫长的1/5,走有跟部重迭;足长为体长的1/2,略短于胫;趾端钝圆,趾间全蹼而缺刻较深,蹼虽达第四趾的趾端,但趾两侧之蹼窄,在第二 、三关节下瘤处始渐变宽;第四 、五蹠间的蹼颇小,仅达蹠远端的1/3’第一 、五趾游离侧之缘膜较发达;第三趾略长于第五趾,达第四趾的第二 、三关节下瘤之间;关节下瘤发达,内蹠突窄,卵形,无外蹠突。
皮肤光滑,颞褶及背侧褶明显;眼后枕部微有肤沟;肛口上方有极显著的横肤褶,向后端延伸,以致在背面观察不到肛口;褶缘有深灰黑色之疣粒,连同环绕着肛部两侧及其下方的圆形或长形疣粒,形成了圆环,环内外的皮肤有颗粒状突起。肛部肤褶腹面深处,即肛口的上方有锥形大角质刺,可大致分成3—5排,每排约有 7 、8枚大刺,沿纵轴排列上方正中央部的刺最大,其末端色黑;都略带倒沟状有的黑色部分随脱皮而已脱落;肛口两侧及下方也有同样结构 、但刺较小;下方正中央部分,其左右侧纵行的刺排列较整齐,行间相隔略宽。沿着肛壁深入到泄殖腔壁7毫米,均有上述的角质刺,刺依次变小;在泄殖腔壁深处是刺都很小,角质化的末端极明显;眼着泄殖腔壁的纵褶,小刺作有规则的排列成1—3纵行,刺多且排列紧密,一行可多达10枚左右;下放正中央部分左右两纵排刺之间成沟槽状平滑无刺,仅有3枚锥状突起。这样肛周围一圈有刺18枚左右(排列较不规则)而泄殖腔壁深处的周围一圈,小刺则可多达48排。这种特殊结构有何生物学适应意义,目前还不知道;对它的生殖性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。(曾解剖贯彻其睾丸,睾丸极大,卵圆形,乳白色)。生活时背面为褐色,稍带深褐色斑纹;沿吻棱及颞褶有较宽的黑褐色条纹,沿背侧褶亦如此,不过较窄而已,侧褶部分还有细的浅色线纹;吻端中央两吻棱之间色浅,与头及背具褐色横纹,指趾端亦有之;股部背面横纹清晰,后方的斑纹不规则,成云斑状,胫部的横纹常中断,掌 、腰 、蹠 、蹼色深‘肛部周围带灰黑色。
雄性除肛部的特征外,无其他第二性征,声囊及婚垫均缺如。